專業(yè)咖啡烘焙5周年更多精品咖啡豆請加飲品界前街,微信號:(長按復(fù)制)yinpinjie.com說到鐵皮卡,喝咖啡的都知道它是屬于阿拉比卡種之下的其中一個有著優(yōu)良風(fēng)味的咖啡品種,而另外一個古優(yōu)品種,則是波旁。那么在講述鐵皮卡之前,就有必要講講它的上級---阿拉比卡。

阿拉比卡屬下部分咖啡品種阿拉比卡為什么叫“阿拉”?史書記載,最早有咖啡樹的記錄,是在公元9世紀(jì),那時咖啡的讀音是“Bun”,后來到了17世紀(jì),瑞典植物學(xué)家卡爾·林奈在其著作《植物種志》中才為咖啡樹正式命名。阿拉比卡學(xué)名Coffea Arabica L.意思是“咖啡屬下,阿拉伯種,林奈命名”。林奈誤以為咖啡是來自于當(dāng)時的阿拉伯(今天的也門),所以就叫“阿拉”以表示該物種來自阿拉伯。而現(xiàn)在我們都知道,咖啡其實源自埃塞俄比亞,所以正確來說應(yīng)該叫“埃塞俄比卡(Ethiopica)”。

至于鐵皮卡,雖然早就植根于埃塞俄比亞,并在9世紀(jì)傳入阿拉伯半島,但它是在1913年后才被命名,學(xué)名為:Coffeea ArabicaL.var.typica Cramer(咖啡屬下,阿拉伯種,林奈命名,變種,鐵皮卡,克拉莫命名)。鐵皮卡以為“典型的”,命名人是意將其作為阿拉比卡咖啡的典型品種。

鐵皮卡頂端嫩葉為古銅褐色,樹體較高,葉片狹窄,豆相尖長接下來,我們用編年史的方式理清一下鐵皮卡的傳播路徑,看看這個“弱不禁風(fēng)”的品種是如何突破重重困難,名揚世界的。

上圖紅色為鐵皮卡傳播線路也門---這是鐵皮卡的出發(fā)地,在經(jīng)歷數(shù)個世紀(jì)之后,與1500~1554年,伊斯蘭教徒試圖將咖啡移植到敘利亞和土耳其,卻因水土、氣候不合失敗。1600年左右,印度人巴巴布丹盜取7顆也門咖啡種子,回到印度西南部的卡納塔卡省,成功繁衍,這些咖啡樹頂嫩葉為銅褐色(鐵皮卡)。1690~1696年,荷蘭人占領(lǐng)印度西南部,并試圖把印度的鐵皮卡引進(jìn)印尼的爪哇,卻以失敗告終。后來1699年終于成功將鐵皮卡播種到印尼,成就亞洲早期的咖啡種植業(yè)。1706~1710年,荷蘭東印度公司把一株鐵皮卡樹苗運回首都阿姆斯特丹,在溫室中精心護理,這棵樹在1713年開花結(jié)果。1713~1715年,阿姆斯特丹市長送給法國國王一株鐵皮卡樹苗,而法國人則在培育后移植到南美洲,這課咖啡樹也成為后來巴西鐵皮卡的來源。1720~1723年,法國海軍軍官迪克魯盜走凡爾賽宮植物園內(nèi)的鐵皮卡樹苗,并種到法屬馬提尼克島,然后把成功培育的樹苗和種子分贈給牙買加、多米尼加、古巴、危地馬拉等中美洲國家,由于阿拉比卡種咖啡樹是自化傳粉,這也直接導(dǎo)致了中美洲鐵皮卡的基因多樣性十分缺乏,體弱多病,且產(chǎn)量低是鐵皮卡的弊病。1825年,夏威夷引進(jìn)危地馬拉改良的鐵皮卡,并種在柯娜,也就是今天的柯娜鐵皮卡。1892年,法國傳教士把鐵皮卡帶到我們的云南,成為了我國的首株咖啡---云南鐵皮卡。

如今,在經(jīng)濟效益的考量下,中南美的鐵皮卡已基本被產(chǎn)能更高的波旁、卡杜拉或卡杜艾等改良品種所取代,但牙買加藍(lán)山、夏威夷柯娜、多米尼加、古巴、秘魯、玻利維亞等國的精品豆,仍以鐵皮卡及其變種最為待見。

題外延伸:瑰夏(Geisha)瑰夏(Geisha):鐵比卡家族的衍生品種,1931年從埃塞俄比亞南部瑰夏森林里被人發(fā)現(xiàn),后來被人送到肯尼亞的咖啡研究所。1936年引進(jìn)到烏干達(dá)和坦桑尼亞;1953年被哥斯達(dá)黎加引進(jìn)。1960年代移植巴拿馬,原本是種植于該莊園內(nèi)某個小區(qū)域內(nèi),被當(dāng)作防風(fēng)林來利用,直到2005才開始在杯測賽中頻頻勝出。

好了,說到這里,小伙伴們是否又漲知識了呢?最后我們來沖一杯藍(lán)山咖啡,想象它最早來源于1713年荷蘭溫室里的那一棵小小的咖啡苗,品嘗的時候是否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?【往期回顧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