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都知道,在烘焙咖啡的時候,不同的烘焙曲線會帶來不同的味道。淺烘焙會凸顯咖啡的花果香味,中度烘焙帶來的是成熟水果,堅果和一些巧克力調性;深烘焙帶來的則是黑巧克力風味,它也經常和煙熏,烤堅果等風味聯系在一起。而今天我們所要探討的,會比研究風味更近一步,去看看不同的烘焙程度如何影響咖啡在沖煮時的萃取率。
把咖啡從生豆烘焙到熟豆,是一個生豆膨脹和脫水的過程,烘焙后咖啡的質量會減少,而它的體積則會增大。這是因為咖啡豆是木質結構的果實,如果我們在顯微鏡下觀察,每一顆咖啡豆都是多孔洞,有間隙的。而當我們在進行咖啡烘焙的時候,我們不僅僅在改變它的香氣成分。在高溫下,咖啡豆的物理結構也經歷著巨變:當烘焙開始后,咖啡豆之中的含水量逐步減少,使得很多包含水分的細微孔隙得以打開,擴張,膨脹。所以,烘焙發(fā)展的越久,咖啡的密度就會越小。
圖片來自于網絡,750倍放大下的咖啡豆而我們本次實驗的目地,也是為了用簡潔明了的數據說明:不同烘焙程度會直接影響到咖啡的萃取。因為在烘焙由淺至深,越來越多微小孔隙的打開也使得沖煮時的水更容易進入,從而帶出更多的物質與風味,影響咖啡整體的萃取率。
為了讓大家更好的了解實驗參數、過程以及結果。我們在開始之前,會帶大家去先熟悉幾個關鍵點。
萃取率的概述////01/咖啡萃取的比例極大程度影響著一杯咖啡的風味。根據SCA金杯萃取標準,任何在18%-22%的萃取率,被稱為“理想萃取”。在咖啡中,所有的可萃取物質最多有30%。但在咖啡萃取上“多多并不益善” 。若萃取過度,咖啡中不愉悅的風味也會隨之而來,比如木質的纖維風味,焦糊的苦澀。而萃取率若太低則又會造成咖啡醇厚度的缺失,過酸等。通常衡量萃取的另一個指標是咖啡的強度,而強度(Strangth) 的測量標準則為:總溶解固體 TDS(英文:Total Dissolved Solids). 它表示1升水中溶有多少毫克溶解性固體,在咖啡的語境之下來探討,TDS越高,則表示咖啡強度越高;而反知TDS越低,即咖啡強度越低。TDS也是我們用來衡量萃取率的重要指標。
如我們根據剛才提到的SCA金杯萃取標準來測算:1. TDS數值 (強度)在1.15 - 1.45,2. 萃取率保持在18%-22%的區(qū)間,則為較好的萃取。任何大于小于這兩個數值的測量,都被我們考慮為:萃取不足或是過度萃取。如何測算萃取率////02/在了解了萃取率和 TDS 的概念之后,我們要如何去實際地測算萃取率呢?這里有一個簡單的公式來幫助我們計算:咖啡液體重量 (g) × TDS ÷ 咖啡粉量 (g) = 萃取率測量液體重量:當我們測算液體重量時,我們不是在測算總用水量(比例值的總注水量),而是在討論沖煮后留下的最終質量。舉個小例子,假設我們用了20克咖啡粉,按 1:15 的比例,我們會用300克水來沖泡。但當我們去除咖啡,濾紙的部分,最終剩余的液體可能只有260克。這是因為我們的咖啡粉和濾紙都會吸收水分,所以會有液體殘余其中。但不論如何,若想得到一個準確的數值,我們在計算時需要的是最終液體的數值,比如這個例子中的260克。測量TDS:為了去測量咖啡中的TDS(總溶解固體)數值。我們需要使用到的儀器是折射器,這臺機器會讓光線通過液體,去測算液體中固體粒子的反射光,最后給予我們正確讀數。
實驗開始////03/
在本次實驗中,我們用到了四種類型,不同烘焙程度的咖啡豆,它們分別是:淺,中,深以及超深(法式烘焙);關于器具,我們用到了聰明杯;而在沖煮流程上,我們也保持了一致性:水粉比: 1:15水溫: 91°時間: 2"30'為了保持數據的準性以及減少變量,我們在實驗中選用了聰明杯:在萃取時沒有任何攪拌,四個樣品同時注水,浸泡直至排干水份。
實驗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,咖啡烘焙程度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萃取率。從淺烘焙咖啡到深烘焙,它們的TDS數值和萃取率逐步提高。下方圖表是不同烘焙程度咖啡的烘焙細節(jié)以及它們的萃取結果:
寫到最后////04/希望這樣的結果也能在各位的日常沖煮中有所助益:或許適用于深烘焙豆子的沖煮配方并不能很好的和中/淺烘焙咖啡“兼容”。希望大家在使用不同烘焙程度的咖啡沖煮時,能靈活地調整自己的沖煮方式;通過提高或降低水溫,改變沖煮時間,改變水流大小等方式來獲得完美萃??!也歡迎大家在下方的評論區(qū)中留言參與互動。▼-歡迎關注原作者-
END
版權信息未經同意請勿轉載,歡迎分享朋友圈■ 文章來源:公眾號【Torch炬點咖啡實驗室】■ 圖片來源:Torch炬點咖啡實驗室■ 侵權聯系:weixin@coffeesalon.com■ 合作聯系:微信 cofesalon
▼2021《咖啡年刊》熱賣中,點擊閱讀原文購買!